首页 放生动物 佛经诵读 放生文化 皈依佛法 放生感应 佛经故事 放生功德 修行大全 放生仪轨

皈依佛法

本慧法师的画意人生,禅意与智慧共融

来源:http://www.yzddyq.cn 作者:圣严皆空网 发布时间:2024-05-01
摘要:老人说,他非常激动,非常惭愧。丹青绘道 墨写人生--亲近本慧法师散记 明海 1993年3月20日上午,数百名信众齐聚肇州柏林禅寺,夹道欢迎一位从台湾返乡的八旬老人:本慧法师。还有

丹青绘道 墨写人生--亲近本慧法师散记 明海 1993年3月20日上午,数百名信众齐聚肇州柏林禅寺,夹道欢迎一位从台湾返乡的八旬老人:本慧法师。

本慧法师,号入迁,别号行简、紫云,出家前法号仁波吾,当代书、画佼佼者。60年前,他离开家乡招贤县,后到台湾,弃尘为僧,隐居山林,潜心书画。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倏忽而过,当他回到家乡时,年仅一岁的儿子已年逾花甲,两鬓斑白。物是人非,物是人非。

柏林寺普光明殿的拜台上,省佛协请来民间艺人用传统的舞狮表演欢迎老法师、老艺人。

老人说,他非常激动,非常惭愧。小时候,他经常到柏林寺玩,那时这里年久失修,想不到柏林寺有今天,他自己也有今天。老人许下心愿,要为柏林寺创作20幅国画和20幅书法,表达一个游子的情怀。

我们在禅寮的会客室里放了一张大桌子,为本慧法师的创作提供了房间,寺里最初安排明师伺候老人的笔墨,后来明师因公外出,我临时代班,得以近距离接触了这位著名画家几天。

本慧法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:像个孩子。他虽已年过八旬,但精神饱满,活泼风趣,毫无龙钟之相。他面部表情丰富,两只眼睛炯炯有神,说话喜欢童言无忌。

有一次,我主动递给他一罐饮料,他一脸感激,连声道谢,边走过来边说: "老同学,毕竟关系不一样嘛!" 我不禁哑然失笑。

本慧法师早年就读于北大中文系,他似乎特别看重我们之间的这层校友关系,常常以 "老校友 "自居,说话毫无顾忌。有一次,他画完一幅画,休息时吃花生,突然问我: "你喜欢吃什么样的花生,大的还是小的"。我回答说 "大的还是小的" 我回答:"大的。" 他说:"我喜欢吃小的,因为它们很香。"

童心未泯,或许是许多卓有成就的艺术家的共同特点。看着本慧法师生龙活虎的样子,我不禁感叹:岁月的沧桑去哪儿了?有时候,一点人生阅历就能让人长吁短叹,老态龙钟,而这位老人却心如明镜,仿佛回到了童年。有几次,我打算引导他谈谈自己的人生,期望听到他对人生的一些崇高看法,他却淡淡地说: "事情就是这样,没有办法"

这就好像在说:"就是这样,就是这样,有什么办法呢?" 60 年前,为了探索艺术的奥秘,追求新的生活,任伯年远走他乡。后来,烽火连天,山河破碎,他与家人断绝了联系,在外面的世界过上了艰苦奋斗的生活。他当过政治家、教师、教育家、记者,但终其一生,他始终是一位艺术家。他的书画孜孜以求,苦心孤诣,将一生的风雨沧桑化作墨彩悄然洒在宣纸上,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。

能够观摩本慧法师的创作,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。

八旬老人站在画桌前,精神抖擞,神采飞扬,眼睛盯着宣纸,炯炯有神,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梦幻般的艺术世界。周围静悄悄的,我们也不自觉地屏住呼吸,生怕干扰了他的思绪。老人手握画笔,忽而用力挥洒,忽而轻描淡写。当他作山水画时,他拿着画笔在纸上寻找,就像孩子在草丛中寻找蟋蟀一样,那么专注,画笔落在纸上仿佛很随意,很自然。画到最后停笔时,他会仰起头,右手握住画笔向上一扬,轻轻地说:"好!"

刚开始看本慧法师的创作时,觉得他的笔墨动作非常轻松随意,没有任何章法,后来才慢慢体会到他创作的艰辛。有一次,他画了一枝梅,最后要画一块石头,老人稍稍犹豫了一下,停下了笔,问我们:"画在哪里最好?" 他的孙子指着画的一角说:"就画在这里吧。" 他摇摇头:"你的想法很普通。你爷爷是出了名的奇笔,写字奇,画画也奇。" 一边说着,他一边运笔,在画纸上摆了一块奇石,果然不同凡响。

还有一次画荷叶,终于画完了,挂在墙上,老人远远看了半天,摇摇头说:"不好,不好。" 我们问 "哪里不好?" 他说:"荷花太大了,一边的荷花不配。" 我说:"不要紧,承天幕的莲花大。" 他摇摇头,坚持要重画。

于是,当每幅画完成并挂起来接受检查时,我们都在一旁紧张地一会儿看看老人,一会儿看看画,仿佛自己的作品也在等待评判。当他低声说 "不错 "时 如果他皱起眉头,我们就会痛苦地意识到,这件作品是无效的,再多的劝说也无济于事。幸运的是,这样的时候并不多。有一天,老人一连做了三根竹子,都不尽如人意,他摇摇头说:"我今天是怎么了,运气不好!" 看到他难过的样子,我们也跟着难过起来。

有时,老人会一边画画,一边发表一些评论和感慨: "神清气爽,有其人" "画竹画兰难。古人云:九年画竹,十年画兰。竹要刚中有柔,兰要柔中有刚,这两样东西,古人都不好画,因为太难啊!" "画石最难,因为没有规律可循,往往越简单的东西越难画。"

有一次,他引用清代一位画家的话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: "或资有法,或资无法;有法有时错,无法有时错"。这是说,艺术创作有时要遵循规律,有时不能遵循规律,掌握不好,有规律错了,不能也错了。这正如禅宗的一些公案。禅师见性悟道,怎么说都是对的,怎么说都是道,学人糊涂,怎么说都是错的。因为道不在两边,不落有无,而在有无之间。这种境界模糊不清,难以描述。这种境界超越技巧,但需要经过技巧的艰苦修炼。本慧法师有一首《巧拙诗》,道出了其中的甘苦: "巧中求拙,拙中有巧。巧拙自悟灵,造化只由心。造化夺天工,运心得其味。毫厘元转轨,-人在道中行。万象在胸,参差不匆忙......"

本慧法师的画意人生,禅意与智慧共融

本慧法师出生于书香门第,自幼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。六岁练字,八岁学诗,十岁习画,被父亲赞为夙慧;十八岁考入北大,师从著名山水画家萧乾学习山水画,师从齐白石学习篆刻。后来,虽历经战乱、奔波,但他从未放弃对书画艺术的追求。经过几十年的刻苦浸淫,本慧法师的书画艺术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。有评论家称赞他 "胸中丘壑,笔下烟云"。尤其是晚年,他的作品染上了禅意和佛理,处处流露出超脱尘世、无我无为的仙道气息。黄檗禅师说:"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"。艺术如此,人生如此,修炼亦如此。

本慧法师可能是当代为数不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典范之一,他身上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。他不仅书画出众,而且精通古代语言文字,擅长诗词。他写诗的速度非常快,"倚马可待"、"一步七步 "都能写出来。他随身携带一本自己的诗集,从中撷取合适的诗句题写在画作上。有时找不到合适的诗句,他就说:"我们现在来写一句吧"。不一会儿,一首诗就写好了。

本慧法师的诗在音韵上经得起推敲,格调清高,充满禅意。他的一首诗《海滨垂钓》是这样写的:"海滨垂钓人,姓名久相忘。世界仍在翻腾,抱着隔世的残念。与狂为伴隐纶巾,孤苦成其乐。久候北海鲲,茫茫不知所为。干禅之味亦甘甜,得失与之无关。天朗气清,阳光明媚。临风回首,一笑落尘城"。

本焕长老生性淡泊,超然物外。在台湾,他隐居山林,不求闻达。他随兴写诗,唯一的诗集是他的学生收集的。他早年也从过政,28 岁时当过县委书记,后来退休当了记者。

他说自己不能当官,因为当官就要会说好话,会拉票,这不是他的特长。他欣赏的是学问和道德,鄙视的是迎合。

有一次我请他辅导书法习谁的好字贴,他看我写的字建议学褚遂良,我问赵孟俯怎么样,他立刻表现出非常惊讶 "赵孟俯"!我怎么能跟他学!他是个二品大臣!他在给元世祖磕头。此人有才华,却没有骨气,性格充满魅惑。他近乎迂腐的认真态度让我吃惊,想不到他如此看重书法家的人品,我怎么会看不出赵孟同书法的魅力呢?

谈到宋代苏黄米蔡,他说: "其实蔡京的字比黄庭坚好,诗也写得好,有才华,就是人品不好,名声太坏,是奸臣"。语气中透露出深深的惋惜。

本慧大师自幼饱受传统士大夫精神的浸润,养成了高洁无染的气质,这自然会使他与佛教结下不可思议的因缘。1940年,他在福建惠安结识了弘一大师并回到大师座下,后来又到台湾结识了慈航大师。他绘声绘色地向我讲述了两位大师与他的故事:

"弘一大师见到我非常高兴,他摸着我的头说: 嗯,你有点来历。你以后会出家,你的名字就是和尚的名字。你将来会出家的。当时我什么都不知道,心想:不可能,我怎么可能出家呢!"

"我到台湾的第一天就遇到了慈航大师,他也对我说:你的名字就是和尚的名字,你将来会出家的。我心想:你和弘一大师不相上下。后来,真的出家了"。说到这里,他非常高兴:"就这样,很自然地就出家了。"

转眼间,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。这期间,本慧法师早来晚走,除了感冒休息了几天,一共工作了23天。

这几天天热,老人在南方呆久了,对这里的气候和土壤很不适应,我们劝他注意身体,不要勉强自己,他很认真地说: "没有呀,许了愿,就要光宗耀祖。再加上回家一趟,心里高兴"。

终于熬到了下班,老人十分高兴,在屋里走来走去,话也多了起来: "纸,可以交卷了"。他高兴得像个孩子。

这天因为家师净慧师父不在寺里,本慧师父临走前嘱咐我,师父回来要通知他,我说师父什么时候回来看你,他忙说: "别别别,我再来看你吧,他去看我我可看不到你呀"。听他这么一说,我顿时哑口无言。想起和老人在一起的日子,想起不久他就要飞回台湾,而且路途遥远,不能再见面,我终于难过起来。


参考资料

标签:

责任编辑:admin
首页 | 放生动物 | 佛经诵读 | 放生文化 | 皈依佛法 | 放生感应 | 佛经故事 | 放生功德 | 修行大全 | 放生仪轨

Copyright 2019-2030 圣严皆空网 流产放生_堕胎放生_堕胎放生放什么好_堕胎放生念什么_圣严皆空网 网站地图 sitemap.xml tag列表

电脑版 | 移动版